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色列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色列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超过了德国和日本。除了经济,德国赔款还产生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结果。多年来,大屠杀幸存者和以色列社会都回避谈论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欧洲的事情。对幸存者而言,这段回忆过于痛苦。对以色列社会而言,这个话题会让人们想起伊休夫当年没能帮助欧洲犹太人,同时想到以色列试图摆脱的那种作为受害者的欧洲犹太人的形象。在接受德国赔款后,以色列人拒绝面对大屠杀话题的态度首次出现变化。大卫·本-古里安的政治对手梅纳赫姆·贝京扮演了捍卫以色列犹太人良知的角色。

关于德国赔款的争论让贝京有机会成为以色列犹太灵魂和神圣的犹太记忆的代言人,无论它们多么令人痛苦。这不但为本-古里安领导的马帕伊党下台埋下伏笔,也成为基布兹发展的转折点。在那之前,许多基布兹一律禁止任何私人财产。一切财产由基布兹成员共同拥有,包括成员的亲友送来的衣服和礼物。甚至连孩子也不由父母抚养,他们从出生起就住在基布兹的儿童之家。德国赔款让基布兹的这条政策也发生改变。生活在基布兹的幸存者认为,自己能得到赔款,是因为经历过难以形容的苦难,他们忽然拒绝将这些钱交给集体,让那些没有经历大屠杀的人使用。

他们坚持认为,有些财产不能共有。在某些基布兹,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比议会会场上的争论还要激烈。一些基布兹在这个问题上同个人达成妥协,成员可以保留部分赔款,剩下一部分则成为集体资金。基布兹这一机构还将在以色列存在很长时间,但基布兹绝对平均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几十年后,基布兹开始私有化进程,取消公共财产制度,有人不无讽刺地发现,是德国赔款最早动摇了以色列这一标志性的社会主义机构。德国赔款让以色列第一次严肃对待大屠杀,几年后扣人心弦的鲁道夫·卡斯特纳审判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1955年6月,一位名叫马尔基尔·格鲁恩瓦尔德的古怪的大屠杀幸存者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针对大战期间担任匈牙利犹太复国主义救援委员会负责人的卡斯特纳,控诉他在1944年和德国人做交易。通过后来被人们称为“物资换生命”的交易,卡斯特纳交给德国人多辆卡车,德国人则答应不把一列装着犹太人的火车开往奥斯维辛,大约1700人因此获救,其中包括卡斯特纳的家人和其他花重金购买火车上位置的犹太富人。这项交易完全公开,人们知道得救的犹太人中还包括孤儿和哈西德人。除了拯救这些犹太人,卡斯特纳还安排许多犹太人去劳动营,而不是死亡营奥斯维辛。匈牙利犹太人大多把他看成那段黑暗时期一位伟大的英雄。

但其他人对他远远没有好感。他们说卡斯特纳当时只是为了救自己的家人。在纳粹统治下,他一直过得很好,但最奇怪的是,对于那些他没能拯救的犹太人,他没有告诉他们接下来的命运。他们说卡斯特纳可不是什么英雄,而是将成千上万犹太人致死的共谋。战后,卡斯特纳移民到以色列,开始与本-古里安的马帕伊党合作,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镁光灯之外。格鲁恩瓦尔德指控卡斯特纳是50万匈牙利犹太人的“间接谋杀者”,其中58人是格鲁恩瓦尔德的家人。这时的卡斯特纳已是以色列工业与贸易部的高官。为了维护名誉,政府决定指控格鲁恩瓦尔德犯有诽谤罪。虽然年事已高,没有资源,但格鲁恩瓦尔德不愿不战而败,他聘请了律师撒母耳·塔米尔。

这位律师来自贝京的赫鲁特党,他不但制定了高明的法庭策略,还表现出过人的辩护才能,成功改变了审判的走向。塔米尔辩护说格鲁恩瓦尔德是正确的,卡斯特纳犯有通敌罪。这样,卡斯特纳——连带着照顾他的政府——就不得不针对这一指控进行抗辩。法庭最终宣判格鲁恩瓦尔德无罪,是卡斯特纳“向魔鬼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卡斯特纳因为被公开羞辱而避世隐居。虽然最高法院最终改判,但为时已晚。1957年3月4日,卡斯特纳在特拉维夫家门口被泽夫·埃克斯坦暗杀。1933年阿罗佐罗夫谋杀案相似,卡斯特纳成为因同德国人达成交换协议而被杀的第二位知名犹太人。但不同于阿罗佐罗夫谋杀案,这次暗杀发生在独立后的以色列,是犹太国第一起犹太人出于政治原因谋杀犹太人的事件,但遗憾的是,这并非最后一次。

跟德国赔款一样,卡斯特纳审判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谴责卡斯特纳时,法官无意中强化了这种观点:能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多少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否则,为什么几百万犹太人都死了,唯独他们却活了下来?讽刺的是,公众对大屠杀的关注反而让一些幸存者更不愿意谈论自身经历。他们只能独自承受心中的痛苦,这种封闭的心态让这个群体显得更“不合群”。101部队的指挥官和后来的总理阿里埃勒·沙龙曾回忆自己早年的基布兹生活,其中这样描述幸存者的世界:幸存者之间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其他人永远无法理解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他们之间有时因为难言之隐不说话,有时又不惜为对方付出自己的生命。基布兹本应是充满信任的地方。谁能与这些人推心置腹?

在公众看来,纳粹大屠杀对以色列的发展还产生了另一个重大影响。1955年,大卫·本-古里安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他意识到阿以冲突无法在短期内解决,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走向难以预测,他不愿仅依靠西方,他认为以色列应该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英国和苏联拥有核武器,而以色列连晶体管收音机都生产不出来。一个人口不到200万、缺少科技能力的小国想拥有核武器,本-古里安的顾问中有的觉得这是异想天开,有的认为这个想法很糟糕。但对总理而言,阿以冲突和由纳粹大屠杀带来的脆弱感是发展核武器的决定因素。以色列的存在就是要终结犹太人的脆弱感,无论为此要做什么。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